一秒记住【笔趣阁小说网】biquge678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五百一十六章出塞的准备(上)
“你是说‘长痛不如短痛’吧?似乎有些道理,但你也不该欺骗他们,杀死已经投降的敌人。杀降不祥这种话只能骗骗书呆子,但背信弃义的人却是无论走到哪儿都不会受到欢迎的,大宋虽强,也不能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。”,赵旉虽然部分认可了辛弃疾的话,但还是对其杀降的行为难以释怀。对于一直以来重信守义的他来说,对背信弃义的人实在是很难生出什么好感。
“信义对自己人讲就好,对于敌人,则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消灭。”,辛弃疾毫不退缩地回答道,少年得志的他显然并不怎么习惯谦恭,即使是在他最尊敬的人面前,他很不客气地驳斥了赵旉的观点,“而且守信虽然是好的,但如果一个国家固执于这些教条,她的各项政策只会陷入僵化,须知凡事无绝对,任何事情都是有特例的。以臣愚见,陛下您重信守诺的形象不妨继续保持下去,背信弃义的恶名就由下臣一肩承担吧”
赵旉沉思了一会,再开口的时候却已经换了话题,“你从游骑兵中挑选三十六个处事冷静、忠诚可靠的火枪手,随本王出塞。”
辛弃疾知道赵旉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想法,自然是有些高兴,但听到“出塞”二字,还是不免有些惊讶。在中国古代,“出塞”与“出关”虽然都是出国的意思,但具体指向却还是有些区别的,“出关”一般指的是出山海关(若辽东的全部或一部在中原政权手中时则指东出锦州)到东北,而“出塞”则一般是指向北进入大漠,到草原部族所在的地盘上去,例如“昭君出塞”,如果哪位称其为“昭君出关”,就要被人笑话了。
也难怪辛弃疾会感到惊讶,关外的居民虽然也以胡人部族为主,但好歹基本都是定居的渔猎部落,有着固定的村寨甚至城郭,而塞外的居民则都是些游牧部族,他们逐水草而居,没有固定的住所,同时对于汉人的排斥和厌惧也较关外的渔猎部族更甚。即使赵旉有jing兵保护,不怕那些“鞑子”对自己不利,可是他出塞的目的是什么呢?如果是拜访某些部族、或是勘察敌情的话,他能找到那些居无定所的家伙吗?可如果不是,难道以赵旉身份的尊贵,不惜放下朝政前往贫瘠荒凉的大漠,只是为了欣赏当地的风光不成?但赵旉不说,辛弃疾也不敢多问,只能闷闷地去选人了......
其实出塞考察的想法赵旉早在幼时就已经有了,兵法云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派人侦查得到的情报,又怎么能与自己实地考察的效果相比呢?尤其是赵旉想要深入了解这个年代草原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生存状况,就非得亲自走一趟不可,看看历史上那些有名大学者所撰写的游记之中都是错误百出,就更别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般情报人员了,而赵旉比这个年代的人物多了上千年的知识积累,见识更是出类拔萃,自信只要自己亲临大漠,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准确情报资料。
想法是很好,但做起来就难了,且不说朝政繁忙,很难chou出这么多的时间,而且直到几年前夺取锦州之后,大宋才算是重新打开了通向大漠的光是夺